点亮新年愿望

                                                                                                   时间: 2023-12-18 05:42:01   作者: 小型卧螺离心机

详细信息

点亮新年愿望

  回首过去一年,来宾大地生机勃发,新的希望孕育而生:乡村振兴稳步推进、社区文明蔚然成风、公益力量日益壮大……2021年许下的愿望一一照进现实。站在新旧交替的门槛上,各行各业的人们对未来充满着期待和向往。本报记者走进学校、乡村、社区,记录那些朴实无华的新年愿望,共同推开2022年向上向善的“未来之门”。

  “2022年,我会更加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莫媚媚是来宾市卫生学校教务科副科长,同时担任该校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专业任课老师。

  在学生眼里,莫媚媚既是良师,更是益友。“学生们的大小事都乐于跟我分享,我也愿意做她们的倾听者和引路人。”莫媚媚和记者说,相比普通高等教育,卫校学生大多是因中考成绩不理想,没有目的地选择中职学校。她们往往对未来很迷茫,加之父母大多不在身边,内心缺乏关爱,对学习产生消极心理,需要更加多的引导和激励。

  除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外,莫媚媚还重视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对口升学成绩。“对口升学考试,是每个中职生都应去努力的方向,通过自身努力让学历再上台阶,拓宽自身就业渠道。”莫媚媚说,如果学生仅是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而不提升自身学历,就业范围大多会局限在乡镇卫生院;若在升学考试中完成“进阶”,就业之路将更加宽阔。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凭技成才也是有用之才。”莫媚媚说,随国家对技能人才需求的增加,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日益向好,职校毕业生也能凭借扎实的技能水平,成为就业市场的“优等生”。“希望新的一年,卫校学子慢慢的变好,只要肯努力,中职学生也能有一片绽放自我的舞台。”莫媚媚信心满满地说。

  刘向兵在民政部门工作多年,2003年,来宾市救助管理站成立后,他便转到救助站工作。“帮助流浪乞讨人员重返社会正常生活,是我们每个救助人员的初心。”刘向兵说,救助站的成立,体现了国家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关爱和更人性化的救助。

  工作多年来,刘向兵感受最深的是市民对救助工作从不了解到了解,再到热情参加,社会互助的风气渐浓。为提高市民对救助工作的认识,刘向兵和同事经常走进社区,向居民分析出现流浪乞讨人员等的原因,并解读有关救助政策。“慢慢的,市民的观念发生转变,还积极伸出援手,看到流浪乞讨人员会主动打电话给救助站。”刘向兵说。

  救助难,寻亲更不容易。跟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寻亲的方式也在变化,以前是登报寻亲、互联网寻亲,现在通过短视频平台也可以寻亲。“之前我们通过抖音、快手直播,帮助一个救助者找到了失散8年的亲人。”谈起这件事,刘向兵一脸自豪。

  说起新年愿望,刘向兵说:“新的一年,我希望继续用行动温暖流浪群体,也希望能有更多市民主动参与救助工作,让救助之光照亮来宾每个角落,温暖每一个流浪乞讨人员的心。”

  “新的一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所有村民幸福安康。”2021年12月30日,在忻城县安东乡之江小区,莫增显满怀期待地说。尽管自己刚脱贫不久,但他心里牵挂更多的是村民。

  初见莫增显时,他刚下村检查工作回来,听闻小区里一处楼梯间的灯不亮,他二话不说就回家拿工具,检查楼梯间配电箱。“小区灯坏了、卫生间堵塞、水管爆裂等,都是莫增显义务帮忙修好的。”居民潘凤梅和记者说,自2017年底莫增显入住之江小区后,他便成了居民们的义务修理工,谁家水管爆裂或是灯不亮,莫增显都会主动帮忙。

  每天义务帮村民整修水电,莫增显连休息的时间都挤不出来,“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得到群众一致赞许。“他是脱贫户的标杆,脱贫后不忘父老乡亲,不计酬劳为群众解难题,堪称模范。”安东村驻村蒋军龙评价道。

  据介绍,莫增显原是安东村拉敢屯的村民,2017年,得益于党和政府的扶持措施,莫增显全家搬迁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江小区,成为一名“新村民”。去年2月,村“两委”换届选举,莫增显当选为安东村村委副主任,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他从未退缩。

  “我一定不辜负村民对我的信任,以后会加倍努力、不负重托,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带领安东村的父老乡亲向美好生活进军。”莫增显说。

  “婆婆早上好,坐好啦,我给您洗脸刷个牙。”“爷爷,今天感觉怎么样?我帮您量一下血压……”每当听到这些话,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陈玉敏一天的工作开始了。从2004年至今,陈玉敏先后在兴宾区福利院、红水河护养院从事护理工作,一干就是17个年头。

  在很多人眼中,护理老人是一件既要有爱心又要有耐心的苦差事,往往伴随着脏和累。“一开始我也担心自己做不好。”陈玉敏说,绝大部分入住护养院的老人都是年龄较大的孤寡老人,部分老人身体健康情况不好,还有一些老人性格较偏激、脾气大,不喜欢沟通,无形中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

  “每个老人的性格千差万别,有时候不理解我们护理人员的工作。刚开始,我也曾暗地里流过眼泪,不过现在已经摸索出了和老人相处的窍门。”回想起这些年的护理经历,陈玉敏感慨万分。

  在陈玉敏看来,护理是一份有“温度”的职业,人是有温度的,学会聆听老人的想法就是增加温度的法宝。“老人不愿意配合工作,背后都是有原因的,只有认真聆听、建立信任,才能慢慢化解他们的抗拒。”陈玉敏的热心肠让老人感受到了温暖,加上日常工作耐心又细心,不知不觉中,老人们把养护院当成了自己的家。

  提起陈玉敏,老人们都赞不绝口。到护养院看望老人的梁女士更是连声夸赞:“陈玉敏对老人很好,护养院的老人都很喜欢她。”

  “家属把老人托付给我们,从此这里就是他们的家,我们应当把他们当做亲人去照护、去孝敬。”陈玉敏说,2022年,她希望每位老人都健康快乐,希望儿女们多关爱父母,常回家看看。

  “阿姐,现在年关疫情防控加紧了,为了您和家人的安全考虑,最好打印一个出入码贴在门口……”2021年12月30日一早,天气严寒,兴宾区河西街道河西社区网格员蒙美美拿着一沓疫情防控文件和信息采样登记表,沿街走过一家家商户,不厌其烦地宣传疫情防控的重要性。

  一个人、一双腿,穿梭在楼宇巷道间;一个包、一支笔、一个本,记录着社情民意;一张嘴、一双眼、一个团队,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就是蒙美美和同事们的日常工作写照。“我自己也住在社区,看到网格员走访入户很辛苦,所以想帮忙分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去年2月,蒙美美加入到社区网格员的队伍中,开始了不分昼夜、加班忙碌的生活。让她印象最深的,是前段时间市区某小区因疫情防控需要,实行封闭管理。“当时已经是凌晨2点,接到通知后,我立马从被窝里爬起来,赶到小区值班。”这一次的连夜值守,让蒙美美更深刻地理解了网格员这份工作的意义所在。

  “这是我自己画的网格图。”蒙美美说着,从包里小心地拿出一张“作战图”,向记者展示。原来,为了更好地服务居民,蒙美美手绘了一张图纸,图纸上按门牌号记录着网格内每家户主的特殊情况,还细心地用不一样的颜色的笔做标记。由于使用频繁,图纸印出了深深的折痕,为了尽可能防止破损,蒙美美在纸的背面粘满了透明胶带。“将居民信息熟记于心,以后他们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我们就能够迅速行动。”蒙美美说。

  2021年转瞬即逝,谈及自己的新年愿望,蒙美美腼腆地说:“比起老同志,我还是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有些业务知识还不够熟。希望在新的一年更努力,争取和居民打成一片,当好群众的‘知心人’。”

  2021年12月29日下午,几辆采血车驶回市中心血站,采血护士麻利地把装着血袋和血液试管的箱子抱下车,送往成分供血科。

  “从外面采集回来的新鲜血液,需经过分离才能用于临床。”成分供血科副主任吴庆荣一边叮嘱记者穿上消毒鞋套,一边介绍说,采集回来的血液根据临床用血需求,经层层“把关”,确认血液质量合格无误后,才能发往各医疗机构。

  从医20多年,在血站成分供血岗位上干了6年有余,一袋血液何其珍贵,吴庆荣比谁都清楚。2015年,吴庆荣进入市中心血站成分供血科,一年365天,天天连轴转,加班已成常态。

  在成分制备室,记者看到,一袋袋血液依次进行过滤,将白细胞过滤掉后,血液放入离心机离心,分离成红细胞、血浆。分离出的红细胞存放于2℃-6℃冷藏库,血浆速冻后存放于-18℃以下的冷冻库。

  据吴庆荣介绍,血液存放有“保质期”,作为成分供血科一员,必须及时制备才能确保血液质量。“血液存入血库后,如何把有限血液用到实处,也很考验供血人员‘心力’。”吴庆荣说。

  “这些年来,来宾市无偿献血总量逐年递增,新的一年,我希望有更多人参与无偿献血事业,人人都能献出一份爱心。”吴庆荣说。(来宾网-来宾日报记者记者 卓绿怡 见习记者 黄俊策)